【经验分享1】立足居民健康生活 拓展社区体育新载体
2020-03-26
目前,国内疫情基本控制,上海市已将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调整为二级响应。上海市体育场馆全面有序开放,协会时刻关心各社区复工与防疫情况,趁着俱乐部复工之际,协会总结了数个优秀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的工作经验,将分期与大家交流。
为此,四平路街道在市、区体育局及市协会的领导和关心下,从2013年开始开启了群众体育精准服务进社区的新模式,推广了“家庭健身指导员”体育工作模式。以引导全民健身,提高老年群众体质、构建和谐社区为目标,为社会体育指导员创造一个影响面广、信息量大、更加便捷的工作平台,让家庭健身指导员能够更好地为社区百姓,尤其是退休在家的老年人提供体育锻炼指导服务。
随着全民健身这一观念日益被人们提及和接受,百姓身边的健身步道长度不断增加,百姓健身房和小区运动器材也覆盖到了社区。然而,在硬件条件不断提高的同时,还是有一些居民不愿走出家庭,忽视运动,不知道如何有效地进行体育锻炼。
为了让“体育生活化”渗透进四平居民的日常生活之中,四平路街道专门根据居民健身需求,设置了“体育生活圈”。一方面,让居民在15分钟内就能找到运动器材、健身场所,另一方面,致力于培育一支家庭健身指导员的队伍,有针对性地指导居民纠正日常锻炼中的认识误区,推广个性化的“运动处方”,并可以灵活地带领居民开展各类小型多样的体育活动。推行降低运动门槛行动,从生活的日常细节入手,让体育运动随时、处处皆可进行。因地制宜地开展体育运动,真正把“体育生活化”渗透到每个家庭。
依托“家庭健身指导员”的组织构架。让“体育生活化”在社区形成氛围,形成气候,在居民当中将“要我锻炼”转变为“我要锻炼”,不断激发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推广优秀健身项目的同时还能不断推陈出新。
为确保“家庭健身指导员”工作顺利有序进行,街道建立了三级工作网络机制。
一是由街道分管领导任组长的工作领导小组,加强领导与协调、主导创建工作;二是由俱乐部建立指导站,具体实施创建工作,制定“家庭健身指导员”的组织架构、管理制度、服务公约、工作台账等;三是组建由社区家庭健身指导员骨干组成的管理工作组,其中包括社区23个指导员小组,分为五个中心片(东、南、西、北、中),每片由优秀的家庭健身指导员任组长,指导员、志愿者等组成的管理工作组,具体承担各类体育健身组织、宣传、培训、指导等工作。定期召开工作组例会,通报工作情况,细化完善工作模式。
队伍建设是家庭健身指导员工作的核心和重点。四平街道现有注册社会体育指导员287名,多数为掌握多项技能的一线指导员。这既是我们探索家庭健身指导员工作的有效载体,也是中坚力量。我们一共招募了2批社会体育指导员,从中选拔了102名家庭健身指导员,实现23个居委会全覆盖。
为了让社区更多的居民知晓“家庭健身指导员”工作模式,并享受到相关的健身服务,相比传统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工作方式,上门服务是家庭健身指导员的特点,个性化指导则是其优势所在。每个家庭健身指导员手握一本工作手册,手册中不但含有上门服务的记录,还包括走访家庭的具体情况。四平路街道每年提供10万专项经费用于家庭健身指导员工作宣传、体育器材配送、统一制作标牌。将家庭健身指导员的信息进行公布,内容包括:教练员姓名、活动地点、指导项目、联系方式等,方便有健身意愿的居民找到符合自己健身需求的家庭健身指导员。
家庭健身指导员服务已产生三点成效:“一是使市民了解自身的身体状况,在家庭健身指导员开的运动处方帮助下,进行科学合理的健身锻炼。二是消除了退休和独居市民的寂寞,使不少有潜在需求的市民积极参与到全民健身活动中来。三是拓展了市民的人际交往,吸引市民主动加入健身团队,爱上体育健身,增进市民之间的情感交流。”
体育,不仅仅是体育,还是服务,是生活,更是民生,体育让生活更美好。我们在工作中越发认识到,群众体育工作更加离不开群众,只有从群众中走出来的社会体育指导员才最清楚群众的需求,也只有扎根在群众中的社会体育指导员,才能够成为最好的家庭健身指导员。
四平街道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
四平路街道位于杨浦区的西北角,常住人口近10万,其中老年人口就近3万。在鞍山新村、同济新村、公交新村等老式新村内,居住了大量老年群体,如何动员社区广大老年人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增强体质,享受健康生活是我们俱乐部的工作目标。
一、构建“体育生活化”社区让居民走出家门锻炼
为了让“体育生活化”渗透进四平居民的日常生活之中,四平路街道专门根据居民健身需求,设置了“体育生活圈”。一方面,让居民在15分钟内就能找到运动器材、健身场所,另一方面,致力于培育一支家庭健身指导员的队伍,有针对性地指导居民纠正日常锻炼中的认识误区,推广个性化的“运动处方”,并可以灵活地带领居民开展各类小型多样的体育活动。推行降低运动门槛行动,从生活的日常细节入手,让体育运动随时、处处皆可进行。因地制宜地开展体育运动,真正把“体育生活化”渗透到每个家庭。
(个性化运动处方)
街道招募的家庭健身指导员很大一部分都是社会体育指导员骨干,他们不但自己积极健身,还至少掌握一项以上的运动技能,可以召集其他居民开展简单易学、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目的就是让居民“在社区中有练、在小区中有练、在家中仍然有的练”。依托“家庭健身指导员”的组织构架。让“体育生活化”在社区形成氛围,形成气候,在居民当中将“要我锻炼”转变为“我要锻炼”,不断激发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推广优秀健身项目的同时还能不断推陈出新。
二、社区提供服务和机制保障 完善家庭健身指导员队伍
一是由街道分管领导任组长的工作领导小组,加强领导与协调、主导创建工作;二是由俱乐部建立指导站,具体实施创建工作,制定“家庭健身指导员”的组织架构、管理制度、服务公约、工作台账等;三是组建由社区家庭健身指导员骨干组成的管理工作组,其中包括社区23个指导员小组,分为五个中心片(东、南、西、北、中),每片由优秀的家庭健身指导员任组长,指导员、志愿者等组成的管理工作组,具体承担各类体育健身组织、宣传、培训、指导等工作。定期召开工作组例会,通报工作情况,细化完善工作模式。
三、把运动项目送入老年家庭 充分传递全民健身的理念
家庭健身指导员服务已产生三点成效:“一是使市民了解自身的身体状况,在家庭健身指导员开的运动处方帮助下,进行科学合理的健身锻炼。二是消除了退休和独居市民的寂寞,使不少有潜在需求的市民积极参与到全民健身活动中来。三是拓展了市民的人际交往,吸引市民主动加入健身团队,爱上体育健身,增进市民之间的情感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