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练音乐吵到邻居?他们一出手,矛盾化解大家都满意!

2025-07-25

  为深化上海基层体育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在上海市体育局群体处的指导下,上海市社会体育管理中心(上海市体育竞赛管理中心)联合上海市社区体育协会创新开展公共体育事务基层治理试点工作,于2022年推出“社会体育巡访员”这支基层治理新力量。该举措通过整合社会体育指导员原有资源,构建起“巡访—反馈—改进”的闭环管理机制,将传统“问题发现—被动处理”的单向管理转变为“需求挖掘—精准服务—持续优化”的双向互动,为超大城市基层体育治理现代化提供了上海方案。

  长宁区虹桥街道作为首批试点街道,组建起一支25人巡访员队伍,他们不仅承担赛事活动信息采集、学校场地开放巡访、公共体育设施巡访等职责,更成为政府与市民之间的“信息枢纽”,以“上通下达”的工作机制推动基层体育治理向全过程人民民主迈进。

  政策落地有了“翻译人”

  体育需求多了“倾听者”

  在长宁区虹桥街道公共体育事务基层治理试点工作中,长宁区太极拳协会监事长陈亮成为首批社会体育巡访员之一。自2017年起,他便在虹桥街道开展太极拳培训,8年的基层服务让他深刻体会到:“体育不仅是强身健体的方式,更是凝聚社区、传递民主的桥梁。”

  2024年,当他看到街道社会体育巡访员招募时,第一时间报名,并将这份工作视为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全过程人民民主”理念的具体行动。“巡访员不是简单的‘巡访工作者’,而是政策落地的‘翻译官’和市民体育需求反馈的‘传声筒’。”陈亮说。

  在他的带动下,区太极拳协会党员张友连和骨干肖鸿俊也加入队伍。张友连曾是企业管理人员,丰富的协调经验让他成为团队中的“定海神针”;肖鸿俊则以细致耐心著称,擅长化解矛盾。三人以“上通下达”为准则,将政策宣传与民意反馈贯穿治理全过程。

  平时街道的太极拳队在室外公园里锻炼,暑期天气炎热,大家都希望能有室内的锻炼场地。陈亮、张友连和肖鸿俊充分了解居民需求后,积极和街道沟通,最终协调了固定的室内场地作为暑期的固定锻炼点,满足了大家的需求。

  以服务促进团队参与

  当好组队参赛协调者

  形容社会体育巡访员的工作,肖鸿俊表示做这项工作就像是“捏糍饭团”,他们就是社区居民需求的整合者。

  虹桥街道太极拳队晨练时间固定在6:45-8:30,但音乐声曾引发周边居民投诉。肖鸿俊接到反馈后,没有简单要求队伍缩短时间或降低音量,而是多次走访居民、协调公园管理方,最终为队伍划定一块远离居民区的固定区域,并约定夏季提前半小时结束锻炼。“过程虽然繁琐,但只有让双方都满意,才能实现真正的和谐。”肖鸿俊说。如今,队伍与居民互相谅解,甚至有居民主动加入太极拳队,成为社区体育的新力量。

  在肖鸿俊的引导下,原是太极拳队旁观者的陈瑞娟、杨红梅通过担任赛事活动志愿者,逐步接触太极拳文化。“肖老师让我们先从服务开始,慢慢就对其产生了兴趣。”陈瑞娟说。如今,两人也已成为队伍的一份子,还带动了各自的家人参与锻炼。

  在“虹桥杯”太极拳赛中,团队名额有限,但报名人数远超预期。张友连没有采用“抽签”或“轮流”的简单筛选方式,而是组织参赛者开会讨论,他讲到,“大家的目标是展示街道风采,而不是个人荣誉。”张友连通过组织参赛者召开民主协商的形式,让一部分人主动出让参赛名额,成功将竞争转化为协作。比赛结束后,他又耐心安抚未获奖的队员:“胜负是暂时的,但我们一起排练、互相支持的过程,才是最珍贵的。”这种“以服务促参与”的模式,让太极拳队从单纯的健身团队转变为社区居民的“温馨家园”。队员们锻炼之余会聚在一起聊天,分享生活琐事,甚至化解邻里矛盾。这种“以体促和”的氛围,让社区凝聚力显著提升。

  老新协同 优势互补

  以“小切口”推动“大民主”

  虹桥街道的巡访员团队形成了独特的协作文化。基层体育服务资深成员如张友连、肖鸿俊经验丰富,擅长沟通协调;年轻成员则利用数字化手段提升效率。例如,在赛事宣传中,新锐成员通过微信公众号、短视频平台扩大影响力,资深成员则负责现场组织;在设施维护检查中,新锐成员用手机记录问题并上传系统,资深成员跟进整改情况。这种“老带新、强互补”的模式,让团队既能保持温度,又能提升速度。

  目前,虹桥街道的公共体育事务基层治理试点工作探索已初见成效,但社会体育巡访员们宣传体育、服务体育的目标更为长远。陈亮表示:“我们计划将这项工作推广至更多社区,吸引更多人走出家门。”

  从晨练场地的协调到赛事名额的分配,从旁观者的动员到社区矛盾的化解,上海社会体育巡访员以“小切口”推动“大民主”,用“微服务”汇聚“大幸福”。他们用行动证明:基层体育治理不仅是管理,更是服务;不仅是活动,更是连接人心的桥梁。在这条道路上,上海正以“全过程人民民主”为指引,书写着全民健身与社区治理协同发展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