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社区体育组织上海探索“系列报道1:从伙计到伙伴,一字之差后的变化
2021-03-11
“社区体育组织上海探索“系列报道1:从伙计到伙伴,一字之差后的变化
转载自:上观新闻作者:秦东颖
“跃动南西“,这是静安区南京西路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以下简称:俱乐部)自创的社区体育品牌,小小街道有自己的体育品牌,别说在上海,放在全国也是稀罕事。社区体育组织扎根社区,在人们的传统观念里不过是带着大伯大妈们打拳做操。然而,俱乐部抓住了社区内“双白”人群——白发和白领,树立了服务型体育组织的典范。
今年67岁的余建英正是从2013年开始接手俱乐部的工作。“那时候每年街道拨款十多万元,里面还包括工资。加上财务,俱乐部就2个人,我们也是边摸索边学习边成长。”
所谓伙伴关系,街道和俱乐部之间完全以项目、合同来开展合作,人怎么管、钱怎么用,不用跟街道领导汇报,只要按项目计划执行就行。“通过制度设计来管人、管钱,这也就解释了我作为分管领导,为什么既不管钱、也不管人。”邵皑总结的经验,也给上海其他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颇多启发。
不过记者依然好奇,年轻人为什么热心社区工作。夏沁维说:“我对物质要求不高,工资只要能吃得饱就可以,关键是工作开心。”从跟着余建英“三毛学生意”开始,一年时间里,夏沁维得到前辈的指导,工作逐渐上了轨道,“余老师教了我很多,而且我也有发挥空间,不会觉得束手束脚。”
俱乐部目前有街道办事处无偿提供的独立办公空间,办公家具、办公设备和日常的水电煤、保安保洁费用等都由街道办事处专项列支。在南京西路寸土寸金的地段,能有这样的后勤保障,节省了很大一笔开支。同时,街道财务部门有一支财务代记账管理团队,专门服务社区社会组织,确保资金的规范使用。
俱乐部成立之初,有街道扶上马、走一程。如今走过八年多历程,从事事都要请示汇报到现在的自我规划、独立运作,俱乐部对自己有清晰的定位。包括参评3A级和4A级的社会组织,也是俱乐部按照组织发展规划自行制定。
未来,不能只看眼前的一亩三分地。走出去,自有一片新天地。
今年年初,辖区内的南阳学校找到俱乐部,希望能合作办一场活动会,设计适合孩子们的体育项目,提高他们的凝聚力。南阳学校是一所面向智障儿童、少年提供教育服务的九年一贯制特殊教育学校,虽然与俱乐部之间的物理距离不远,但真的找上门来还是让夏沁维有些意外。“这说明学校信得过我们,作为体育类社会组织,我们可以辐射社区内更多的人群。虽然活动预算不高,但我认为意义大于金额。”
转载自:上观新闻作者:秦东颖
夏沁维说:“能干的事不少,当然对我们的要求也更高了。”
“跃动南西“,这是静安区南京西路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以下简称:俱乐部)自创的社区体育品牌,小小街道有自己的体育品牌,别说在上海,放在全国也是稀罕事。社区体育组织扎根社区,在人们的传统观念里不过是带着大伯大妈们打拳做操。然而,俱乐部抓住了社区内“双白”人群——白发和白领,树立了服务型体育组织的典范。
【成长:打破“二政府”格局】
2012年俱乐部刚成立时,俱乐部法定代表人是由街道负责体育工作的科级公务员担任,俱乐部最多算是“二政府”。2013年,俱乐部开始承接政府购买社会组织项目,直到2017年,俱乐部真正实现了法人治理,正式与街道办事处脱钩。今年67岁的余建英正是从2013年开始接手俱乐部的工作。“那时候每年街道拨款十多万元,里面还包括工资。加上财务,俱乐部就2个人,我们也是边摸索边学习边成长。”
做社区工作,就得有“泥腿子”精神。余建英跑遍辖内的居委会,对基层的情况了如指掌,办起体育活动来,一呼百应。不但社区居民的日常活动有声有色,针对辖区内企业员工的篮球、飞镖、电竞、拔河等赛事活动也成为传统。她还特别善于动脑筋,2016年开始酝酿创立社区体育品牌的想法,“每年有10余场体育赛事活动,有了品牌就能整合,也能把体育活动延续下去。”就这样,“跃动南西”的社区体育品牌在2017年应运而生,下设楼宇联盟赛、全民健身赛、专项邀请赛等子品牌。
所谓伙伴关系,街道和俱乐部之间完全以项目、合同来开展合作,人怎么管、钱怎么用,不用跟街道领导汇报,只要按项目计划执行就行。“通过制度设计来管人、管钱,这也就解释了我作为分管领导,为什么既不管钱、也不管人。”邵皑总结的经验,也给上海其他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颇多启发。
【发展:“90后”小伙来接棒】
2019年,俱乐部来了位年轻的接班人——“90后”小伙夏沁维。大学学的是社会学专业,初中和高中都是班里的体育委员,夏沁维自我调侃,来当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负责人也算是”专业对口”。不过记者依然好奇,年轻人为什么热心社区工作。夏沁维说:“我对物质要求不高,工资只要能吃得饱就可以,关键是工作开心。”从跟着余建英“三毛学生意”开始,一年时间里,夏沁维得到前辈的指导,工作逐渐上了轨道,“余老师教了我很多,而且我也有发挥空间,不会觉得束手束脚。”
在全市,很多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负责人都是兼职的社区工作者,像夏沁维这样通过社会招聘担任全职的凤毛麟角。 另一名年轻人梁孙颖也加入到俱乐部工作。俱乐部独立运营,每年的工作有清晰的规划,俱乐部在发展的同时,年轻人也看到了上升空间。
【未来:打铁还须自身硬】
社区社会组织的发展,离不开政府层面的支持。俱乐部目前有街道办事处无偿提供的独立办公空间,办公家具、办公设备和日常的水电煤、保安保洁费用等都由街道办事处专项列支。在南京西路寸土寸金的地段,能有这样的后勤保障,节省了很大一笔开支。同时,街道财务部门有一支财务代记账管理团队,专门服务社区社会组织,确保资金的规范使用。
俱乐部成立之初,有街道扶上马、走一程。如今走过八年多历程,从事事都要请示汇报到现在的自我规划、独立运作,俱乐部对自己有清晰的定位。包括参评3A级和4A级的社会组织,也是俱乐部按照组织发展规划自行制定。
未来,不能只看眼前的一亩三分地。走出去,自有一片新天地。
今年年初,辖区内的南阳学校找到俱乐部,希望能合作办一场活动会,设计适合孩子们的体育项目,提高他们的凝聚力。南阳学校是一所面向智障儿童、少年提供教育服务的九年一贯制特殊教育学校,虽然与俱乐部之间的物理距离不远,但真的找上门来还是让夏沁维有些意外。“这说明学校信得过我们,作为体育类社会组织,我们可以辐射社区内更多的人群。虽然活动预算不高,但我认为意义大于金额。”
南京西路街道有重点商务楼宇42幢,工作的白领10万人左右,已经跟辖区居民数人口倒挂。如何服务好白领,是挑战也是机遇。比如今年的社区篮球比赛与辖区楼宇嘉里中心紧密合作,并邀请近年来篮球比赛的企业强队,提升了比赛的影响力和含金量,同时也让俱乐部有了更广阔的展示舞台。
除了政府购买服务的项目,俱乐部也在跟企业、社会服务机构谈项目、谈合作,用一个个小项目去撬动社会资源。
夏沁维说:“能干的事不少,当然对我们的要求也更高了。”
街道一直在社区内营造“健康生活从健身运动开始”的氛围。全民健身赛从健身器材大比拼拓展到八段锦、哑铃操、拍手操比赛,俱乐部承接的项目从社区体育发展管理项目拓展到社区康健苑运维项目。下一步,针对亚健康群体,有慢性病、职业病的群体,能否提供更专业的运动康复指导?服务全人群,能否拓展亲子运动领域?也都将是俱乐部的新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