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通“最后一公里” 做优做强社区体育--中国体育报
2020-09-26
成立6年的上海市社区体育协会是申城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的联合体,是集组织活动、健身指导、服务管理于一体的社区体育服务社会组织。这些年在基层社区体育中,无论是在推动社区公共体育的“你点我送”中,或是在社区群体活动中,还是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考验中,都可以感受到协会立足基层社区,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做优社区体育,服务广大市民群众的探索和努力。
抗击疫情,社区体育人在行动
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上海市政府发出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应急响应,各行各业立即行动起来,上海市社区体育协会积极响应,迅速投入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面对疫情,体育活动按下了暂停键,社区俱乐部暂不开放,但市民的健身热情和需求却越来越高,如何能保持战略定力?如何化危为机开展工作?上海社区体育工作并未停摆。春节刚过,16个区的社区体育俱乐部便相继接到市社区体育协会电话,询问了解抗疫情况。社区体育工作者以强烈的责任感参与志愿服务工作;定期做好社区体育公共设施、健身苑点的消毒清洁和巡视;配合居委会、楼宇、工厂、交通等部门开展检测体温、人员登记、隔离看护……

同时,主动做好居家锻炼配送服务。上海有社区健身团队近4万支,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171家,社会体育指导员6万多名。随着近年公共体育设施不断增加,截至目前,共有市民益智健身苑点16307个、市民球场2208片、市民健身步道1326条、社区市民健身中心84个、市民健身房181个,体育健身设施实现城乡社区全覆盖。
疫情期间,以往全年无休的体育设施关闭了一段时间,体育配送也无奈停止,为确保健身爱好者在特殊时期,也能享受到运动的快乐, 协会尝试将健身赛场移到了线上,采取多样的健身形式,延续着人们对于运动的热情。

此外,还开发“云课堂”,推广“云健身”,成为很多人疫情期间的必修课。3月2日起开展线上社区体育技能配送,推送科学有效居家锻炼项目。已配送了太极拳十八式、功夫扇、太极剑;民族健身舞;健身手拍鼓、无极球、打莲湘等项目,先后发布31项37期居家锻炼项目,满足多种人群的需求,受到社区居民的欢迎。
与此同时, 2月17日起协会在微信公众号和网站上发布“社区防疫好人好事”16期,有介绍社区体育干部是如何参加抗疫工作的,有讲述防疫工作心得的,还有宣传社区体育俱乐部所做不平凡工作的,以及传递社区体育志愿服务精神正能量的,充分反映社区体育人与抗疫同行,与全民健身、全民健康和全面小康同在。
“你点我送”,播撒全民健身种子
全民健身的基础工作是不断扩大体育人群。“健身指导+技能培训+社区配送服务”,是上海整合资源、创新方式,进入“你点我送”数字化阶段,让全民健身活动“飞入寻常百姓家”的一个缩影。
从2015年起,上海市体育局将社区体育服务配送委托市社区体育协会承担。如今在上海的一网通办平台上,可以看到上海各个的社区体育配送一周一览服务内容,有科学健身指导讲座,还有健身舞蹈、太极拳、健美操、瑜伽、乒乓球、篮球等各种体育技能课程。
体育社区服务配送是以社区市民为服务对象,以街镇社区为配送终端,为市民提供免费的健身技能培训、科学健身讲座等内容的公共体育服务产品。协会整合配送师资库、课程库,完善配送服务流程,开通社区体育网站和微信,加强配送人员业务培训等,努力促进体育服务均等化、普惠化、便捷化,普及体育健身基本技能,推动人人都能参与体育活动。

今年协会还承接上海市第三届市民运动会展示服务部任务,组织市民体育科学大讲堂16场次,采用新媒体技术,邀约著名专家、著名医师和著名体育运动员与市民线上线下“面对面”交流。首场讲座邀请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副院长、援鄂医疗总指挥马昕主讲《疫情防控与全民健身》,他讲述了武汉抗疫期间援鄂医生帮助方舱病人进行康复锻炼的故事,强调了体育锻炼对提高身体素质和免疫力的重要性,介绍日常健身锻炼的科学方法,还现场回答了线下线上听众的问题。期间,华山医院护士长王兵还带领现场群众学跳方舱舞,会场气氛热烈,听众参与感高涨。
目前上海市民体育科学大讲堂已完成9场,现场观众人数882人,网络观众达124万人次。
“做七件事”,对接“最后一公里”
街镇社区是落实全民健身战略的“最后一公里”,解决“到哪里健身”“怎样科学健身”等问题,社区体育要做七件事:小区健身苑点维护、学校运动场地开放管理、社区健身团队建设、社区体育活动及赛事、培训体育骨干成为社会体育指导员、完成国民体质监测工作、公共体育配送服务等。
目前上海全市171家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分布在214个街镇中,覆盖率达到81%。面对数量众多、小型分散的社区体育社会组织,协会从建立有效工作机制入手,每年深入16个区开展调查研究,开座谈会明确重点,贴近社区群众健身需求,保证各项活动有效推进;组织俱乐部主任培训,加强社区体育业务指导;做好对接全民健身最后一公里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上海浦东洋泾街道姜俊英说,这些年,社区在全民健康、全民健身、全民锻炼的指导思想下,举办居民运动会,篮球、排球、网球、羽毛球、赛跑、跳绳等趣味赛事,让居民在娱乐中得到了锻炼。

社区赛事,提升内涵与外延
社区体育广泛深入发展,需要不断提升内涵外延,创新社区活动与赛事。为此,协会倾力打造社区赛事,让群众有获得感、满意感和幸福感。

二是需求导向,充实社区比赛内容,提高社区办赛能力。从2015年起,协会每年举办45至50场社区体育联盟赛,由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承办,比赛有20个社区以上团队参加,协会全程跟踪与指导。静安区石门二路社区体育俱乐部承办了2019“石二杯”红色定向赛,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主题,分别在辖区内的五处红色革命历史教育基地:上海民众反日救国义勇军总部遗址、西王博物馆、组织部遗址、中共淞浦特委机关旧址陈列馆、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旧址陈列馆设立5个任务点。来自全市各社区的三口之家和大叔、大妈们分别组成20个团队参加联盟赛。大家纷纷表示,通过比赛不仅享受到体育运动的魅力,也感受到和平安宁生活来之不易,需要倍加珍惜,希望今后能经常组织类似比赛活动。
2019年社区体育联盟赛参赛团队共计1209支,人数达9816人。
创新实践,社区体育再上台阶
在社区体育生气勃勃、健康向上、欢乐精彩的场景中,可以感受到创新引领社区体育发展的成果。

另一方面凝心聚力,弹好调研、指导和培训“三部曲”。打开协会工作计划,工作人员每年年初都会深入16个区召开座谈会,了解群众需求,研讨社区体育工作;年中积极指导俱乐部规范化建设、办好社区赛事工作;年末组织全市社区体育俱乐部主任专题培训,如2016年培训主题是“规范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建设”、2017年是“提高社区体育工作水平”、2019年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全民健身作贡献”。
深度融合,长三角示范区展新貌
在推动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背景下,在上海市体育局指导下,协会主动承担起筹备合力推进长三角一体化社区体育发展暨联赛活动研讨会的任务,上海青浦区、金山区、松江区,浙江省嘉兴市、平湖市、嘉善县,江苏省苏州昆山市、太仓市、吴江区,安徽省芜湖市等地的体育局汇聚一堂,探索社区体育共享共办。
长三角区域地缘相近,人员相亲,江南文化是长三角区域的共同文化母体。通过亲切友好的研讨,与会者达成共识,将以人民的美好生活为中心,抓好“六个身边”工程,合力开展社区群众喜闻乐见的全民健身示范性赛事活动,并组织了“长三角一体化全民健身示范区论坛”,建立了“长三角一体化全民健身示范区联盟”。
今年5月,长三角一体化全民健身示范区联盟在浙江平湖市举行通气会,探讨长三角一体化全民健身示范区联盟建设标准(讨论稿)起草过程、赛事及申报加入联盟情况,与会联盟成员单位展开热烈讨论,将以“共生、共商、共建、共赢、共享”理念,以抓住基本公共体育服务项目化、带动一体化为目标,探索制度创新示范、深化改革示范、协同发展示范、平台机制示范,努力在融入一体化、服务一体化中有新作为,推进全民健身活动的广泛开展。
因为创新实践推进社区体育蓬勃开展,协会被国家体育总局评为2013-2016年度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2017年至2019年底,协会被上海市体育总会评为创新奖励项目新兴组织奖、创新突破奖、行业服务单项奖。2019年协会被上海市民政局评为4A级社团。协会活动指导部也被上海市总工会评为“工人先锋号”。
经过几年发展,协会站上了新起点。协会相关负责人表示,作为社会组织要勇于探索,发挥引领作用,聚焦社区体育,做好基本公共服务,更好地服务群众、服务社区,同唱全民健身一台戏。
张祥泰 曾麟 白水 撰文,上海市社区体育协会提供图片